-
032022/11
我院副院长陈创练在《经济研究》发表论文
我院副院长陈创练教授以第一作者在《经济研究》2022年第6期上发表论文《信贷流动性约束、宏观经济效应与货币政策弹性空间》,合作者为单敬群、刘晓彬。摘要:有效动态平衡稳增长和降杠杆是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任务,本文以2004年以来我国实施渐进式永久性信贷约束的典型事实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嵌入家庭、企业、政府和央行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通过设定模型参数具有时变性,研究了永久性信贷约束和暂时性信贷约束收紧对模型系统均衡影响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永久性信贷约束在长期上能达到不影响产出且有效降低杠杆的目的;而暂时性信贷约束长期上造成产出损失,且降杠杆的政策效果也较弱,在面临技术进步或政府支出冲击时亦是如此。特别是,永久性强信贷约束的宏观经济效果优于永久性弱信贷约束,但长期看,信贷约束强弱在稳增长和降杠杆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反事实模拟分析表明,实施永久性信贷约束能够增强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目标的弹性空间,但同时需要搭配较强盯住杠杆目标的货币政策才能起到更好稳增长和降杠杆的作用。鉴于当前我国贷款价值比远低于70%,此时央行可采取更强盯住杠杆目标的货币政策取向,但不宜在此后过度放宽信贷约
-
092022/05
我院副院长陈创练的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近日,我院副院长陈创练与其博士生王浩楠、厦门大学郑挺国教授合作的论文《国际金融周期共振传染与全球货币政策规则识别》(发表于《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11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4期全文转载。■文章考虑到国际风险具有隐蔽性、蔓延性和跨国别高维特点,设计了高维网状溢出矩阵,并考察了国际金融周期的共振传染路径,在此基础上,采用递归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识别了全球货币政策规则的动态演变规律。■研究发现:①近年来国际金融周期共振传染现象愈发明显,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周期净溢出国,其次是西班牙、意大利、日本;中国、俄罗斯、荷兰则是主要吸收国。②在应对国内金融周期波动上,全球中央银行倾向于采取主动治理策略,从长期熨平国内金融风险;对于国际金融周期冲击则采取防御性策略,即通过注入流动性的方式提高经济行为主体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力求短期内消除外部冲击对国内金融系统的影响。这种政策取向在开放程度较高的经济体中表现更为明显,但开放程度较低的经济体并未对国际金融周期冲击做出显著反应。③从全球开放程度较高经济体看,美国次贷危机后期货币政策盯住经济增长目标的强度明显增强,而盯住国际金融周期冲击的政策取
-
132022/04
我院副院长陈创练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我院副院长陈创练作为首席专家、我院执行院长刘少波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投标的课题《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的宏观调控治理体系研究》获批立项,其他子课题负责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英国Essex University等国内外著名高校,课题参与人包括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庆大学以及暨南大学等国内重要金融监管机构和高校的研究人员或教师。据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层次最高、资助强度最大、最具学术权威的项目,课题研究内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高水平高校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此次我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凸显我院在“金融风险管理与宏观经济治理”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国内学术影响力。首席专家简介陈创练,珠江学者,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暨南大学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理事,广发银行博士后导师,广东金融学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香港招商局集团博士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派访问学者。在《经济研究》和国际
-
212022/03
蒋海教授在《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
近日,暨南大学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蒋海教授与张小林、唐绅峰、陈创练合作的的论文《货币政策、流动性与银行风险承担》发表在权威期刊《经济研究》2021年第 8 期。
-
092021/07
陈少凌老师在《经济研究》发表论文
近日,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陈少凌副教授与合作者李广众教授、杨海生副教授及其指导的硕士生梁伟娟完成的论文《规制性壁垒、异质不确定性与企业过度投资》发表在权威期刊《经济研究》2021年第 5 期。论文摘要:产业组织理论与博弈论研究表明,在存在策略性进入壁垒或市场性进入壁垒条件下,不确定性上升可能促使企业过度投资。在当前多重风险叠加、企业面临不确定性加强的背景下,本文重点考察存在规制性壁垒条件下,异质不确定性可能影响企业过度投资的内在机理。通过构建企业与政府的两阶段动态期权博弈模型,并以2002-2016年房地产上市企业为样本,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考察了受规制性壁垒约束时异质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存在规制性壁垒条件下,企业的过度投资与先行期权的战略价值密不可分;(2)市场不确定性和政策时机不确定性均可能导致企业的过度投资,政策强度不确定性则会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3)在规制性壁垒较严重的地区与行业,政策时机不确定性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刺激作用更加显著;(4)供给侧改革,尤其是结构性的供给侧改革措施,对企业过度投资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作者简介:陈少凌,现任暨南大学
-
172021/05
我院两项研究成果获广东省政府领导批示
近日,由暨南大学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与暨南大学经济学院联合撰写的南方金融专报《关于广州期货交易所上市品种的建议(一)》(作者:欧阳若澜,刘少波,马骏驰),以及我院副院长谢宝剑撰写的南方金融专报《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东莞滨海湾新区扩展为自贸试验区的建议》,获得广东省政府领导批示。《关于广州期货交易所上市品种的建议(一)》对广期所潜在的上市品种进行系统梳理,并给出相应建议。旨在实现广期所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绿色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规划目标。本报告为系列报告的第一篇,后续报告将进一步提出评判期货上市品种是否可行的分析框架,并依据该框架,针对具体品种的可行性进行论证。《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东莞滨海湾新区扩展为自贸试验区的建议》对东莞滨海湾新区扩展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东莞滨海湾新区纳入广东自贸试验区扩区的范围、运作模式与重点任务,并提出了东莞滨海湾新区拓展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重点。对东莞滨海湾新区的发展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暨南大学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Southern China Institute of Finance,SCIF)成立于2020年10月
-
092021/04
刘少波老师在《经济学动态》发表文章
我院执行院长刘少波教授与张友泽、梁晋恒的合作文章“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研究进展”在《经济学动态》2021年3期发表。论文摘要:现代新型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势头方兴未艾,金融科技驱动的金融创新已经并将继续对金融业和传统金融体系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但它在广受褒誉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让人疑惑并被诟病的现象。金融科技驱动的金融创新对金融体系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影响路径和机理如何,特别是它能否更好驱动金融业发展?此类问题已经成为金融科技领域广受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重大问题。本文从金融科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辨析,金融科技驱动金融创新发展的动因、路径和理论机制以及金融科技对金融业的深层次影响与内在机理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梳理,展示了金融科技驱动金融创新发展研究的新进展,并展望了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
172021/03
黄振老师在《经济研究》发表论文
近日,以我院金融系副教授黄振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经济研究》2021年第1期发表,论文题目为“央行担保品框架、债券信用利差与企业融资成本”,合作者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郭晔教授。论文摘要央行担保品管理框架作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合格担保品范围内的资产价格与相关企业融资成本。本文基于2013年央行担保品管理框架设立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被纳入合格担保品范围债券的信用利差所受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央行担保品管理框架会显著促进被纳入合格担保品范围债券信用利差的下降,起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第二,央行担保品管理框架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债券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对民企债券信用利差的降低作用更大,其次是中央国有企业,最后是地方国有企业,原因在于央行对民营企业的增信作用较强。第三,当央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或当债券市场中合格担保品比例较高时,担保品管理框架对信用利差的作用效果会减弱。因此,为支持经济的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央行可以将相关债券或信贷资产纳入合格担保品范围,引导其融资成本下降,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同时,应将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环境纳入考虑,让担保品管理框
-
162021/03
蒋海教授在《国际金融研究》上发表文章
近日,暨南大学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教授、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蒋海授与博士研究生吴文洋、韦施威完成的论文《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股市风险的影响研究——基于ESA方法的跨市场检验》发表在权威期刊《国际经济研究》2021年第 3 期。论文摘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不断蔓延,实体经济遭受到了20世纪初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冲击,金融市场也遭受到史无前例的重大影响。本文采用事件分析法,研究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美、欧股市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对中、美、欧股市风险造成了显著的正向冲击,导致风险水平显著上升。在同一时间窗口下,境内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大于对境外市场的影响,首次冲击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大于二次冲击,且其影响程度与时间窗口的长度相关。随着时间窗口的延长,疫情冲击的影响逐渐减弱。同时,疫情对风险的跨市场传染强度存在差异,对美欧之间的影响最大,对中美之间的影响次之,对中欧之间的影响最小。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疫情的冲击下,欧美股市之间存在风险共担效应,其风险随着对中国股市溢出效应的增加而进一步放大。作者简介: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系主任、教授(三级)、博士生导师